哥利亞遙控炸彈 (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 // 2025-07-13
哥利亞履帶地雷(德文: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意為「哥利亞輕型爆破載具」) 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兩款一次性遙控無人地面車輛之一。這兩款分別為使用電力驅動的 Sd.Kfz. 302 與使用汽油引擎驅動的 Sd.Kfz. 303a 和 303b。 盟軍則稱之為「甲蟲戰車」(beetle tanks)。 這些車輛根據型號不同,能夠攜帶 60 公斤或 100 公斤(130 或 220 磅)的高爆炸藥,設計用途包括:摧毀戰車、瓦解密集步兵隊形、以及炸毀建築物或橋樑。哥利亞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載具,一旦引爆彈頭便會與目標一同被摧毀。
發展歷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許多發明家曾研發出小型、遙控、履帶式的載具,目的是運送爆炸物。 法國在戰爭期間就開發了兩款這類型的車輛。 其中之一為 「鱷魚施奈德地上魚雷」(Crocodile Schneider Torpille Terrestre),(譯:地上魚雷 鱷魚施奈德),可搭載 40 公斤(88 磅)爆炸物,並在 1916 年 6 月有限度地投入實戰。然而,這款車表現不佳,很快就被當時新出現的戰車所取代。 另一款是 「歐布里奧-加貝電動魚雷」(Aubriot-Gabet Torpille Électrique),由單一電動馬達驅動,並透過一條拖曳電纜供電。這輛車可能是透過離合器控制兩側履帶進行轉向,儘管早期型號可能連轉向功能都沒有。 不過這點可能無關緊要,因為它的任務只是穿越「無人地帶」,直接衝向敵方壕溝發動攻擊。 此外,美國發明家艾爾默·威克瑟姆(Elmer Wickersham)在 1918 年也曾申請了 「威克瑟姆地上魚雷」(Wickersham Land Torpedo)專利。 到了 1930 年代,法國車輛設計師阿道夫·凱格雷斯(Adolphe Kégresse)也研發出類似的車輛。 1940 年末,德軍在塞納河附近繳獲了凱格雷斯的原型機。德國國防軍武器辦公室隨即命令位於不來梅的汽車公司 Carl F.W. Borgward 開發一款可運載至少 50 公斤(110 磅)爆炸物的類似載具。 最終誕生了 SdKfz. 302(Sonderkraftfahrzeug,意為「特殊用途車輛」),稱為 Leichter Ladungsträger(輕型爆破載具),即「哥利亞」,其爆破載荷為 60 公斤(130 磅)。這輛車是透過遙控搖桿操作的。 搖桿控制盒透過一條 長達 650 公尺(2,130 英尺)的三股電纜 與哥利亞本體相連。這條電纜收納在哥利亞尾部的線軸中,用於控制車輛的左轉、右轉、前進與(限電動版本 Sd.Kfz. 302)倒退,以及引爆炸藥。 每一輛哥利亞都是「一次性」使用,設計就是與目標一同被炸毀。 早期型號的哥利亞使用兩具電動馬達,但由於製造成本高昂(約 3,000 德國馬克),在戰場上也不易維修與充電,因此後期型號(SdKfz. 303)改採更便宜的二行程汽油引擎。[7]
服役事蹟
哥利亞(Goliath)自 1942 年初起便被投入所有德軍作戰前線使用,主要由裝甲部隊與工兵特種部隊操作。哥利亞曾於 1944 年4月在義大利安濟奧(Anzio)戰役中使用,也在 1944 年華沙起義期間對抗波蘭抵抗軍。 在 諾曼第登陸日(D-Day) 也曾出現少數哥利亞,然而大多因砲火震波切斷遙控線而失效。盟軍在 1944年8月登陸法國南部後,於 馬里提姆阿爾卑斯山(Maritime Alps) 地區也發現少量哥利亞;其中 至少有一輛成功擊毀了美軍第509傘兵營的一輛車輛。[需要來源] 雖然德國共生產了 7,564 輛哥利亞,但這種一次性武器並未被認為是成功的設計,其原因包括: 單位成本高 行駛速度低(時速僅約 6 公里,即 3.7 英里) 地面間隙極小(僅 11.4 公分,即 4.5 吋) 控制電纜容易受損 裝甲薄弱,無法防禦輕武器射擊 體積與重量也使其不容易被步兵攜帶或搬運 儘管少數哥利亞成功擊中目標時確實產生了劇烈效果,但 大多數情況下未能接近目標就已失效。 大量哥利亞被盟軍俘獲。雖然盟軍情報單位對其進行過深入研究,但最終認為其 軍事價值有限。有些哥利亞後來被 美國陸軍航空隊(USAAF) 拿來作為 飛機牽引車使用,然而由於哥利亞原本是一次性使用的設計,很快就因為機械故障而無法運作。
羅馬尼亞版本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數年內,羅馬尼亞自行設計並製造了一款遙控履帶地雷模型,俗稱為「羅馬尼亞哥利亞」,官方名稱則為 「Torpila terestră dirijată Eremia」(譯為:「Eremia 遙控地上魚雷」)。 這款載具與日後德國的哥利亞有明顯不同。從少數僅存的照片來看,該車輛完全沒有裝甲,至於後來是否曾進行改良,則不得而知。 羅馬尼亞設計的底盤結構,使得這輛車在通過壕溝與彈坑方面的表現遠優於德國哥利亞。 關於這款車輛的資訊極為稀少,僅知它從未超越原型階段,其重量約為 兩噸。
What If 線
#檔案編號 034-B
1941 年初,我們在不來梅看到哥利亞首次以半自動化的方式完成部署。雖然那台小車還得靠遙控線纜指揮,但兵器局內部早已在悄悄測試另一個更危險的版本預埋熱感型。
有位技師在檢查時跟我說,那玩意兒一旦啟動,連他都不敢靠近。他們根據攔截的敵軍行軍路線,把哥利亞埋在彎道、橋下、甚至廢村裡,只要引擎熱源靠近 60 公尺,它就會像地獄裡蟑螂一樣「醒來」,拼命朝你衝。
「不是遙控,是自己動的。」
一旦進入 15 公尺,那隻小小的恐怖惡蟲會像釘在地雷上一樣,再讓你感受到充滿惡意的黑影,同時像地獄張開嘴,炸出噬人的火光。
有人說它追過一台裝甲車,也有人說,它曾追著一隻野狗跑,最後在叢林裡自爆。
只能說,這些不是什麼光榮的武器,而是那些連戰後技術人員都不願多提的,無聲試驗場裡的鬼東西。
我不知道那場地到底算什麼,對我們來說像墳場,對那些坐辦公室的軍官來說,大概就跟玩拼圖一樣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