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O-I(試製120t超重戰車「オイ」)《WIP》

圖片
O-I(試製120t超重戰車「オイ」)是大日本帝國陸軍試做的超重戰車,只生產了1輛。 概要 O-I型超重戰車以打擊敵方戰車為主要任務,是百式重戰車的發展型號,同樣為多砲塔結構,在主砲塔前方有兩座各安裝1門47公釐戰車砲的副砲塔,後方的副砲塔安裝兩挺97式7.7公釐車載重機槍。主砲為1門150公釐加農砲,並有半自動裝彈機。 裝甲方面,砲塔正、側、後面厚度皆為150公釐,車體正面150公釐、側面70公釐、後面150公釐、頂部30公釐、底部20公釐[1]。原型車上使用的裝甲材料是低碳鋼。根據工程師的解釋,正面裝甲厚度為75公釐,並使用數十個螺栓附加額外的75公釐裝甲。側面在35公釐的基礎上再增加35公釐,目標是達到70公釐。車內高度足以站立和行走,駕駛室、中央戰鬥艙和後發動機艙均由16公釐鋼板隔開[2]。防禦力遠超越日本過去與當時(含未成、開發中)所有的戰車。 日軍預定把這款超重戰車用於本土決戰,但通過測試准許量產後不久,戰爭就結束了,唯一一輛生產車被日軍自行銷毀。但因為並無相關照片,也未有測試報告或相關人員的報告等資料,所以是否真有實車這點尚有爭議。 《上述資料取自 維基百科: https://w.wiki/FSdt 》 終於將 Sd.Kfz. 302 Goliath 上架了,接著要來挑戰製作 O-I 超重型戰車了,所以找到了一些相關資料。 其他資料 sensha-manual:Too big to Stop, Too heavy to Start sensha-manual:O-I Size Comparisons 有趣的發現是,原來當初是模型商在日本購買資料後將模型建起來後再賣給 WOT 使用,所以才有日本線,那個時期 O-I 大概是遊戲裡面具有壓倒性的火力,能讓玩家體驗到操控強大火力怪物的爽快感受吧! 所以這次是要自己製作用來放在自己遊戲跟上架用的素材,所以一定也是要入手 《 Fine Molds FM44 1/72 日本陸軍 150噸 超重戰車 》XD (好像讓自己合理化可以買模型的藉口。 ) 選擇這台來做的原因就是想嘗試在 PTM 中,使用多砲塔的處理方式。 如果不像 WOT 只能使用主炮,而是每管炮都能使用,那真的非常適合拿來當我的遊戲內的魔王戰車...

鏡頭圍繞目標旋轉

圖片
© 2025 魔力結構 未經授權,請勿任意轉載、改作或商業使用,僅供個人學習參考用途 using UnityEngine; public class GarageOrbitCamera : MonoBehaviour { public Transform target; public float distance = 15f; public float zoomSpeed = 2f; public float minDistance = 5f; public float maxDistance = 25f; public float rotationSpeed = 5f; public float verticalLimit = 80f; [Header("自動旋轉設定")] public float idleTimeThreshold = 5f; public float autoYawSpeed = 10f; public float autoPitchAmplitude = 5f; public float autoPitchMin = 10f; public float autoPitchMax = 25f; public float autoPitchSpeed = 0.5f; // sin 波速度 private float yaw = 90f; private float pitch = 20f; private float targetPitch; private float targetDistance; private float idleTimer = 0f; private float autoPitchTimer = 0f; private Vector3 currentPos; private Vector2 lastMousePos; private bool isDragging = false; void Start() { targetPitch = pitch; ...

用方塊堆疊的建築物

圖片
《建築物出現之術》 《建築物消失之術》

哥利亞遙控炸彈 (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

圖片
哥利亞履帶地雷(德文:Leichter Ladungsträger Goliath,意為「哥利亞輕型爆破載具」) 是德國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用的兩款一次性遙控無人地面車輛之一。這兩款分別為使用電力驅動的 Sd.Kfz. 302 與使用汽油引擎驅動的 Sd.Kfz. 303a 和 303b。 盟軍則稱之為「甲蟲戰車」(beetle tanks)。 這些車輛根據型號不同,能夠攜帶 60 公斤或 100 公斤(130 或 220 磅)的高爆炸藥,設計用途包括:摧毀戰車、瓦解密集步兵隊形、以及炸毀建築物或橋樑。哥利亞屬於一次性使用的載具,一旦引爆彈頭便會與目標一同被摧毀。 發展歷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之後,許多發明家曾研發出小型、遙控、履帶式的載具,目的是運送爆炸物。 法國在戰爭期間就開發了兩款這類型的車輛。 其中之一為 「鱷魚施奈德地上魚雷」(Crocodile Schneider Torpille Terrestre),(譯:地上魚雷 鱷魚施奈德),可搭載 40 公斤(88 磅)爆炸物,並在 1916 年 6 月有限度地投入實戰。然而,這款車表現不佳,很快就被當時新出現的戰車所取代。 另一款是 「歐布里奧-加貝電動魚雷」(Aubriot-Gabet Torpille Électrique),由單一電動馬達驅動,並透過一條拖曳電纜供電。這輛車可能是透過離合器控制兩側履帶進行轉向,儘管早期型號可能連轉向功能都沒有。 不過這點可能無關緊要,因為它的任務只是穿越「無人地帶」,直接衝向敵方壕溝發動攻擊。 此外,美國發明家艾爾默·威克瑟姆(Elmer Wickersham)在 1918 年也曾申請了 「威克瑟姆地上魚雷」(Wickersham Land Torpedo)專利。 到了 1930 年代,法國車輛設計師阿道夫·凱格雷斯(Adolphe Kégresse)也研發出類似的車輛。 1940 年末,德軍在塞納河附近繳獲了凱格雷斯的原型機。德國國防軍武器辦公室隨即命令位於不來梅的汽車公司 Carl F.W. Borgward 開發一款可運載至少 50 公斤(110 磅)爆炸物的類似載具。 最終誕生了 SdKfz. 302(Sonderkraftfahrzeug,意為「特殊用途車輛」),稱為 Leichter Ladungsträger(...